海淀区第二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名单发布,共有8所学校入选!海淀区新增8所创新人才基地校都有哪些教育特色?各学校的培养方向是聚焦数理、化学、美术、人工智能及科技哪些领域?为什么新增选择这八所学校作为第二批创新人才基地校,本文为您分享各校相关。
北京市育英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详情
北京市育英学校以数学为核心,理化生和信息学为两翼,以一体化培养为特色发展路径,重点突出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体化培养。遵循学生个性化成长特点,从宽厚根基逐步发展到专业精尖。拔尖方面,通过科学综合-科学工程-科学精尖课程,实现学生科普-科趣-科研认知实践进阶;创新方面,强调跨学科学习和协同创新,引导学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式、主题式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详情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在学校育人目标“培养附着在学生身上‘带得走’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的统领下,将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融入学校整体改革发展。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在数理科技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初高中阶段贯通培养课程和培养模式,纳入学校昆玉书院管理,成立“昆玉数理科技班”,用初高中一体的系统课程体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人文为底,数理科技见长,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详情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以“化学创课学习特色课程”为依托,聚焦材料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学校通过与高校合作的系列课程学习,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材料相关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经历对科学问题进行识别与定义、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撰写科研报告进行学术交流,逐步建立起扎实的科研基础,提高科研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详情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科技领域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为目标和方向,大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力,具备交叉学科培养潜质,拥有“生命愉悦感、人生成就感、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聚焦学生科学素养的长期性培养和系统性提升。通过分层的课程体系实现从课堂到实践、从广涉猎到精研究的阶梯式培养,既服务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又满足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型人才的需求。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详情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依靠中学电脑美术社团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层级,建立了深度不同基础课程:美术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图形图像软件操作等,专业课程:绘画、设计、动画制作等和拓展课程:摄影、影视制作、网页设计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为了建立培养梯队,十九中在新初一、高一的美术课开设了电脑美术教学内容,作为普及性课程,同时开设了电脑美术选修课,作为提高性课程。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详情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通过构建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特长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发现热爱科学、勇于挑战、具有科学潜力的学生,进行个别化、专业化培养。其中,在专业素养方面,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具有热爱和探索精神,有专门研究和独到发现。在创新精神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实践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详情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焦科技和数理领域,其中数理领域针对有数理优势的学生,聚焦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培育,提供数理高端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建模课程和项目学习。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科创项目和高端课程,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展,通过科技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详情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向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以及数学与逻辑几个方面。学校致力于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备宽厚基础、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发展的社会栋梁与科技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小初高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数学和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